业内专家指出 碳市场“扩容”时机尚不成熟
生态环境部今年3月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重点部署近两年年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以上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报送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并开展报告核查。对其他行业企业并未做详细安排。从通知释放出的政策信号看,近期全国碳市场并未有“扩容”迹象。
近日,有受访专家谈及这一话题时向记者分析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碳市场贸然扩容恐会增加企业经营负担,且全国碳市场法规制度建设存在一定滞后性,“当前碳市场‘扩容’时机并不成熟,相关工作仍需审慎推进。”
“扩容”需谨慎
碳市场是碳排放总量控制的重要抓手。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在首个履约周期中,全国碳市场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为99.5%。全国碳市场运行健康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
“但鉴于目前碳市场覆盖行业较少,碳覆盖率仍不足,无法有效达成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同时,企业无法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碳配额的自由交易,不利于形成有效的碳价信号。因此扩大碳市场纳入范围的呼声渐高。”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助理教授郑滢说。
“尽管全国碳市场已进入平稳运行阶段,但由于仍在运行初期,碳市场功能尚未充分显现,价格引导作用尚待进一步发挥,且出现了一些企业参与交易的主动性不够、碳数据质量有待提高、日常交易量偏低、履约期大幅延长等现象,全国碳市场扩容需谨慎推进。”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环境技术经济分会理事张建红指出。
按照生态环境部先前对全国碳市场新增管控行业“成熟一个、批准发布一个,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的原则,相关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国家标准,以及配额分配方案成熟后,才可以纳入全国碳市场。
“目前除了发电行业外,石化、有色、化工、造纸、建材、钢铁以及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的核算标准及配额分配方法等制度均未出台,碳市场相关规则尚不健全。”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研究员郑颖指出,除此之外,全国碳市场扩容还受社会经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当前经济环境下,贸然扩容可能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加重企业经营负担。”
减排与发展要兼顾
在郑颖看来,全国碳市场发展是系统工程,应着眼整个碳中和阶段,统筹考虑减排与发展节奏,科学安排“扩容”进度。
但张建红同时指出,在保障碳市场健康稳定运行的前提下,我国需要尽快扩大全国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扩大碳市场纳入范围更有利于降低碳价,拉低碳市场边际减排成本,且纳入部门越多,碳价越低;其次有助于提高碳市场活跃度。碳市场交易的活跃度通常可以衡量一个碳市场的成熟度,扩大纳入范围,有利于碳市场更好地发挥价格发现功能,同时降低经济损失的风险。”
根据相关资料,若“十四五”期间,我国碳市场纳入范围尚未扩容至规划中的8个行业,则累计GDP损失将比在2022年扩容至少提高9000亿元,平均减排1吨二氧化碳的GDP损失提高32.77%。
郑颖同时指出,碳市场扩容有助于解决碳市场纳入行业和交易品种单一的问题,也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目前在全球碳减排的形势下,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快碳定价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欧盟近期出台的碳边境调节机制会对我国的制造业,如钢铁、铝等行业会产生较大影响,碳关税将会给中国的出口造成额外的负担。如果这些行业纳入碳市场节奏过慢,将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十四五”有望实现重点行业全覆盖
在郑颖看来,“双碳”目标兑现是一项长期任务,根据实际发展情况,政策措施会有一定的动态调整空间,全国碳市场发展亦如此。“在发展初期,允许发现不足,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完善机制,优化设计。在碳市场扩容过程中,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体系、数据管理与碳排放监测核算/报告/核查体系,以及电-碳市场联动机制等,均需进一步提升完善。”
“广义上讲,碳市场扩容还包括交易产品(工具)的丰富与交易主体的增加。就在今年6月,广州期货交易所正式发布了《广州期货交易所交易管理办法》等12项业务规则,其在2021年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的交易品种就包括碳排放权期货等绿色发展类产品。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碳市场扩容一直在稳步推进。”有业内人士指出。
据预测,到碳市场第三个履约期,将有更多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
“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碳市场将实现重点行业全覆盖。“届时,碳市场主体将明显增加。按照每年消耗1万吨标准煤(相当于排放2.6万吨二氧化碳/年)的纳入门槛计算,纳入范围达到8个行业时,参与的企业数量将有望达到约8000家,届时可覆盖碳排放量的近70%;其次,碳价会趋于合理。目前碳市场价格区间在每吨50元至60元人民币之间。有机构预测,2025年我国边际减排成本将达到约68元/吨,届时碳价预计将高于68元/吨。”张建红说。
近日,有受访专家谈及这一话题时向记者分析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碳市场贸然扩容恐会增加企业经营负担,且全国碳市场法规制度建设存在一定滞后性,“当前碳市场‘扩容’时机并不成熟,相关工作仍需审慎推进。”
“扩容”需谨慎
碳市场是碳排放总量控制的重要抓手。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在首个履约周期中,全国碳市场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为99.5%。全国碳市场运行健康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
“但鉴于目前碳市场覆盖行业较少,碳覆盖率仍不足,无法有效达成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同时,企业无法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碳配额的自由交易,不利于形成有效的碳价信号。因此扩大碳市场纳入范围的呼声渐高。”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助理教授郑滢说。
“尽管全国碳市场已进入平稳运行阶段,但由于仍在运行初期,碳市场功能尚未充分显现,价格引导作用尚待进一步发挥,且出现了一些企业参与交易的主动性不够、碳数据质量有待提高、日常交易量偏低、履约期大幅延长等现象,全国碳市场扩容需谨慎推进。”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环境技术经济分会理事张建红指出。
按照生态环境部先前对全国碳市场新增管控行业“成熟一个、批准发布一个,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的原则,相关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国家标准,以及配额分配方案成熟后,才可以纳入全国碳市场。
“目前除了发电行业外,石化、有色、化工、造纸、建材、钢铁以及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的核算标准及配额分配方法等制度均未出台,碳市场相关规则尚不健全。”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研究员郑颖指出,除此之外,全国碳市场扩容还受社会经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当前经济环境下,贸然扩容可能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加重企业经营负担。”
减排与发展要兼顾
在郑颖看来,全国碳市场发展是系统工程,应着眼整个碳中和阶段,统筹考虑减排与发展节奏,科学安排“扩容”进度。
但张建红同时指出,在保障碳市场健康稳定运行的前提下,我国需要尽快扩大全国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扩大碳市场纳入范围更有利于降低碳价,拉低碳市场边际减排成本,且纳入部门越多,碳价越低;其次有助于提高碳市场活跃度。碳市场交易的活跃度通常可以衡量一个碳市场的成熟度,扩大纳入范围,有利于碳市场更好地发挥价格发现功能,同时降低经济损失的风险。”
根据相关资料,若“十四五”期间,我国碳市场纳入范围尚未扩容至规划中的8个行业,则累计GDP损失将比在2022年扩容至少提高9000亿元,平均减排1吨二氧化碳的GDP损失提高32.77%。
郑颖同时指出,碳市场扩容有助于解决碳市场纳入行业和交易品种单一的问题,也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目前在全球碳减排的形势下,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快碳定价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欧盟近期出台的碳边境调节机制会对我国的制造业,如钢铁、铝等行业会产生较大影响,碳关税将会给中国的出口造成额外的负担。如果这些行业纳入碳市场节奏过慢,将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十四五”有望实现重点行业全覆盖
在郑颖看来,“双碳”目标兑现是一项长期任务,根据实际发展情况,政策措施会有一定的动态调整空间,全国碳市场发展亦如此。“在发展初期,允许发现不足,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完善机制,优化设计。在碳市场扩容过程中,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体系、数据管理与碳排放监测核算/报告/核查体系,以及电-碳市场联动机制等,均需进一步提升完善。”
“广义上讲,碳市场扩容还包括交易产品(工具)的丰富与交易主体的增加。就在今年6月,广州期货交易所正式发布了《广州期货交易所交易管理办法》等12项业务规则,其在2021年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的交易品种就包括碳排放权期货等绿色发展类产品。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碳市场扩容一直在稳步推进。”有业内人士指出。
据预测,到碳市场第三个履约期,将有更多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
“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碳市场将实现重点行业全覆盖。“届时,碳市场主体将明显增加。按照每年消耗1万吨标准煤(相当于排放2.6万吨二氧化碳/年)的纳入门槛计算,纳入范围达到8个行业时,参与的企业数量将有望达到约8000家,届时可覆盖碳排放量的近70%;其次,碳价会趋于合理。目前碳市场价格区间在每吨50元至60元人民币之间。有机构预测,2025年我国边际减排成本将达到约68元/吨,届时碳价预计将高于68元/吨。”张建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