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27-88933327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文化理念
企业风貌
发展历程
企业宣传片
产品中心
耐压设备
继电保护测试仪
SF6测试仪器
变压器检测仪
断路器(开关)测试仪器
互感器计量检测设备
蓄电池检测
电能计量检定装置
避雷器及绝缘子测试仪
电容发电机检测设备
石油化工仪器
电缆故障测试仪
绝缘兆欧表
其他电测产品及附件
新闻动态
企业新闻
最新公告
行业动态
技术文章
技术支持
解决方案
校准证书
近期业绩
联系我们
企业位置
人才策略
售后服务
旗下网站
高压检测仪器
计量检测仪器
蓄电池检测仪器
人力资源
新闻动态
News
企业新闻
最新公告
行业动态
技术文章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如果您对我们产品有任何疑惑和问题欢迎拨打咨询热线
行业动态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
电力行业前景展望:变局与应对
更新时间:2022-02-10 点击次数:
次
随着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传统电力系统物质基础、技术基础等都将发生系统性变革,电力行业发展进入关键转型期,既面临保障电力稳定供应等多方面挑战,也迎来行业繁荣发展重要机遇,亟需探索转型可行路径及重大问题解决之道,为电力行业中长期发展提供参考。
一、结构之变:新型电力系统正在构建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我国先后印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对能源电力低碳转型进行了专项部署,要求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稳妥有序、循序渐进推进碳达峰行动,确保安全降碳。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也是电力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要立足我国当前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国情,统筹协调好各类能源发展,实现电力系统安全降碳。
(一)机遇与挑战
新能源发电具有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等特点,短期内难以担起电力保供重任。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过程中,新能源发电并网比例将会进一步攀升,我国电源结构将逐步由可控连续出力的煤电机组为主向具有强不确定性、弱可控出力的新能源发电为主过渡。但由于新能源出力与气象条件相关,新能源低出力与负荷特性匹配程度较差,对电力保障贡献度低。尤其是极端天气条件下,电力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短缺风险更为突出。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开发、高比例并网,新型电力系统转动惯量将持续降低,维持电网安全稳定的物理基础被不断削弱,功角、频率、电压等传统稳定问题也面临挑战。同时,我国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偏低,支撑高比例新能源并网的电力系统存在安全挑战。
全社会整体供电成本面临上升压力。为适应“双高”“双峰”形势下新能源并网和消纳,电力系统灵活性电源投资、系统调节运行成本、大电网扩展与补强投资、接网及配网投资等均将不断升高。未来新能源发电下降成本很难完全对冲消纳新能源上网所付出的系统上升成本。加之我国新能源资源与用能需求逆向分布,仍需要电能的远距离大规模输送,成本将被进一步推高。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电力企业占领科技制高点创造了重要机遇,将推动我国电力企业加快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当前,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体系,在新能源产业相关科技创新中也不断突破,风电制造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光伏产业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逐步从跟跑向并行、领跑转变。科技创新是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重要支撑,这将倒逼我国能源电力企业持续加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科技示范,加快抢占全球能源电力科技制高点,为面向全球树立“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装备+中国建设”样板创造重要机遇。
(二)应对建议
遵循电力系统的技术特性和客观规律,走中国特色能源转型发展路径。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立足我国国情实际,并充分考虑电力行业投资规模大、技术密集程度高、路径依赖较强等特点,用好存量资产价值,深度挖掘成熟技术,循序渐进实现平稳过渡。远期,随着新能源,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氢能等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的加速突破和成熟应用,逐步完成全新形态的电力系统构建。
加大产业链全环节关键技术创新力度,化解电力保供与能源转型之间的难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电力行业转型升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部门、行业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同推动研发模式由以企业自主开发为主向“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转变,推动创新领域向源网荷储全链条纵向延伸。
二、机制之变:全国
统一电力市场
加快建设
2021年11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2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强调,要遵循电力市场运行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优化电力市场总体设计,实现电力资源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共享互济和优化配置,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治理完善的电力市场体系。这为加快推进我国电力行业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机遇与挑战
市场交易快速扩容推动行业运行效率的提升。202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有序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推动工商业用户全部进入市场。工商业用户市场化电量由原本的约40%,快速向100%靠拢。叠加“放管服”改革政策,市场准入不断放宽,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削减,市场主体入市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煤、电价格以市场化方式联动,市场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提升。煤、电价格市场化、规范化联动机制,通过放宽电价上限,理顺电价传导机制,有效引导用户接受市场价格的正常浮动,保障市场主体可持续经营。未来,随着全形态电力市场体系和成本疏导机制的建立,电能成本、调节成本和容量成本能够通过市场有效回收,绿色价值收益也可以通过市场实现,市场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将进一步加强。
电力市场建设需要立足国情,面临统筹优化配置、保障供应、支撑转型等多重目标的挑战。我国能源供需逆向分布,新能源发展地域不均衡,决定了必须引导电力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实现共享互济和优化配置。但是以省为实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和电力供应格局决定了我国电力市场体系省间、省内市场“两级运作”。加之,我国坚持优先保障民生用电,居民和农业用电由电网企业保障供应,计划和市场并存的双轨制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双碳”目标下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任务艰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责任重大,需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力市场体系。
(二)应对建议
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能源跨越式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发挥电力市场在能源结构转型中的作用。充分考虑新能源发电边际成本低、系统消纳成本高的经济属性,以及波动性、随机性较大的物理特性,进一步提升中长期交易的灵活性和精细程度,鼓励新能源报量报价参与现货市场,落实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以市场机制承接原有计划方式,构建体现可再生能源绿色价值的市场机制体系,推动新能源“小步快跑”参与电力市场。
完善保障电力可靠供应的市场机制,保障电力供需能力和调节能力充裕度,引导发电合理投资。发电侧逐步建立容量市场,合理反映机组为系统提供安全支撑的容量价值。同时,建立多元化的辅助服务市场体系,针对新能源特性创新设计转动惯量、快速爬坡等新型辅助服务品种,推动辅助服务成本向用户侧疏导。探索需求侧参与市场交易机制,通过双边交易充分调动需求侧资源调节潜力,利用市场竞争促进需求侧“移峰填谷”。
加强电力市场与一次能源市场、碳市场协同。电力市场反映用能成本,是能源系统衔接上、下游的重要环节。电力市场需要与一次能源市场有效衔接,在价格机制、合同履约等方面做好协调。此外,电力市场与碳市场既相互独立又存在联系,两个市场以火电作为共同的市场主体,通过价格进行连接,共同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两个市场需要在市场空间、价格机制、绿色认证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
三、生态圈之变:新兴主体不断涌现
随着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大云物移智链”等新技术在能源电力系统广泛应用,源网荷储双向互动、需求侧智能控制等成为可能,奠定了电力行业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与此同时,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广泛,绿色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用电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互动化,孕育出一大批新的行业增长点。加之电力市场化改革加速,社会资本纷纷跨界布局电力行业战略新兴产业,电动汽车、综合能源、储能等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产业生态愈加繁荣。
(一)机遇与挑战
需求侧资源在电力电量平衡中的作用愈加凸显,市场发展空间不断扩大。传统电力系统主要以发电侧提供灵活性出力的方式实现供需实时平衡,但是高比例清洁能源的接入大幅度提升了电力系统对灵活性资源的需求,必须充分挖掘需求侧可调节资源,通过改善需求侧调节能力与负荷特性,增强系统的供需实时平衡能力。我国工业大用户、空调、电采暖、电动汽车等负荷需求侧响应市场潜力巨大,综合能源、储能、虚拟电厂等新兴业务大有可为。
用户类型和消费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电力企业创新服务品种、提升服务品质面临更高要求。从用户类型看,可再生能源开发由集中式向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转变,储能、电动汽车等新型设施大量使用,用户从单向接受服务向“产消合一”转变。从消费方式看,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用户需求也随之从“用上电”向“用好能”转变,更加重视用能的清洁性、经济性、便捷性、交互性和高品质。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举措频出,电力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迎来发展政策新机遇。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产业变革方向,对突破经济发展瓶颈、获取长期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电力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承担重要角色。政府部门秉持“包容审慎”的原则,鼓励各类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各项支持政策叠加驱动。例如储能,去年国家和地方层面先后出台支持政策,大力推动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项目建设,鼓励储能多元发展。
(二)应对建议
行业领军企业发挥好“领头羊”作用,在新兴产业发展上率先实现突破。从产品生命周期来看,电力行业主流战略新兴产业均处于初创期,市场前景广阔,但商业模式、盈利机制不甚清晰。领军企业要尽快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打开新局面,为中小企业提供可借鉴的项目解决方案。同时,要发挥好带头作用,以开放协作方式带动上下游设备制造商、科研院所、金融服务公司等协同发展,推动行业整体高质量发展,共同塑造现代化、高级化电力行业新兴产业价值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圈。
强化引导,规范竞争秩序,避免新兴产业陷入资本驱动型发展的逻辑。新兴产业的发展普遍经历过资本追逐期,网约车、社区团购、共享单车等互联网新兴业务前期均通过补贴等方式实现粗放式规模扩张,获取市场支配地位。电力行业新兴产业发展对电力保供具有重要意义,放任资本入局,可能导致无序竞争,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要前瞻性开展制度创新,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加大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惩罚力度,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治理之变:一、二次能源政策趋向协同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各项部署的落实,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同步加快推进,电力行业结构、机制、生态圈发生深刻变革,需加快推动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二次能源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在推动一次能源安全有序清洁化利用的基础上,平稳渐进地过渡到存量替代的阶段,走符合我国国情的保供应、促转型之路。
(一)趋势
能源安全保供要求将推动一、二次能源政策走向协同。兼顾保供与转型,需要能源政策乃至生态安全等政策的协同。尤其是随着新型电力系统逐步构建,煤电将逐步从电力电量供应主体转为调节支撑提供者,为系统提供调峰电力和容量支撑,并发挥转动惯量、应急备用等作用,调节和备用成本将逐渐成为主要成本。长期来看,煤电度电平均成本将呈上升趋势,煤电企业经营压力和电力短缺风险长存,必须统筹考虑各类能源的保供与转型。
电力监管趋于更加严格,重点领域监管将时刻“到位”,践行“违规必罚”。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电力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修订不断加快,体系更加健全。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进,电力加快向交通、环保、国际贸易、消费等领域渗透,对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对国民经济的“外部性”显著增强,电力行业更加受到政府以及社会公众的关注。电力企业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环境,规范运作和开放透明水平都需要不断提升。
数字技术成为解决监管需求扩张与监管力量不足的重要工具,将大幅提升监管效率。电力行业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活跃度不断提升,数量巨大、来源广泛的大数据为电力监管带来新机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监管部门能够充分、及时获取和运用信息,更加准确地了解市场主体运行状况。未来的电力监管将建立在全场景、全领域、全业务数据采集与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从多渠道收集的海量监管信息中智能过滤数据,筛选线索,排查风险,聚焦问题,实现非现场、低成本、全覆盖的数字化监管。
(二)建议
统筹考虑保供应、促转型,建立各类能源统筹协调的能源治理体系。一次能源方面,持续加强煤炭等能源资源的价格监测和宏观调控,通过建立大宗商品储备制度、征收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实施电煤临时价格管制等措施,进一步促进煤炭增产保供,确保煤电企业可持续经营。电力方面,细化落实电价改革政策,妥善解决交叉补贴,进一步畅通电源成本向终端传导的市场化路径。此外,充分发挥煤、气、水、核、风、光、储等多能互补优势,构建多元化电源体系,更加清洁低碳地满足中长期电力需求,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性。
政企联动共同挖掘电力大数据价值,释放电力数据服务行业监管、社会治理和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等的“倍增效应”。一方面,要打通政企平台间数据壁垒,促进政企信息数据更加深入融通共享,实现信息互联、业务协同。另一方面,由于数据要素在开发、运用等方面仍是新事物,电力数据价值挖掘要以保障国家网络安全、企业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为边界,切实防范网络风险。
电力企业要主动完善合规管理体系与规章制度,主动适应监管要求。电力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行业体制已全面加速从计划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变,要将市场化、精益化、合规化等深度融入企业战略和经营发展理念,持续动态优化适应监管的政策合规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形成科学合理、权责清晰、运行顺畅的合规管理运行机制。此外,还要主动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做到及时准确、应披尽披,提高行业的透明度。
五、结语
我国能源电力体系正经历着系统性、根本性、革命性变革,兼顾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与能源体系低碳转型,时间紧、任务重,需要政府、社会和能源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源网荷储各环节协同发力,共同推动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
系列解读 | 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开启电力行业新局面
下一篇:
2022年:能源行业我们期待什么?
相关文章
【盘点】近10年,电力行业工资有何变化?增
06-17
业内专家指出 碳市场“扩容”时机尚不成熟
06-16
“十四五”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挑战
06-15
筹谋电力系统转型发展之道
06-07
用电指标明显走低!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
06-06
图解漫画|新型电力系统是个啥?
06-02
浙江宁波供电公司实现“以电定碳”!电力数
06-01
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司:提升监管效能 推动
05-31
为电力行业注入数字新动力:中国能源研究会
05-30
“十四五”能源治理:现代、高效、协同缺一
05-09
公司总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徐东二路
电话:027-88933327
武汉华电科仪电气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基地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金潭路2号
电话:027-88933327
友情链接
中国南方电网
国家电网
中国电建
华电科仪
公司简介
文化理念
企业风貌
发展历程
企业宣传片
产品与服务
耐压设备
继电保护测试仪
变压器检测仪
互感器计量检测设备
蓄电池检测
更多...
资料中心
产品视频
产品说明书
技术文章
产品证书
官网手机站
微信公众号
旗下网站
高压检测仪器
计量检测仪器
蓄电池检测仪器
版权所有:武汉华电科仪电气有限公司 www.whhdky.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11010568号-3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3127号